11月23日至24日,“第十三届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承办,《系统科学学报》杂志社协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春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专家顾问、东北大学教授陈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范冬萍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此次会议还特别邀请到了英国赫尔大学名誉教授、国际系统研究联合会原主席、国际系统科学学会原会长迈克尔·C·杰克逊(Michael C. Jackson)教授作开幕式致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于金龙主持开幕式。
董春雨教授首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研究是近几十年来持续的学术热点问题领域之一,学术界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他希望新一届专业委员会坚持以系统观念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优势,推动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范冬萍教授代表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领导与支持表达衷心感谢,并向与会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表示热烈的欢迎。她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特色以及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等。范冬萍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宗旨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系统观念,推动我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希望参会学者和青年学子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议程收获满满。
迈克尔·C·杰克逊教授首先回忆了与华南师范大学颜泽贤、张华夏、范冬萍等教授因共同研究兴趣结缘,后促成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及“中英系统思维与社会研究项目”合作。他回顾与华师十余载的合作,深感东西方学术交流的重要性,虽方法各异,却共同追寻系统思维的深厚底蕴。杰克逊教授对范冬萍教授团队正翻译他的新作Critical System Thinking:A Practitioner’s Guide(《批判性系统思维:实践者指南》),为展现系统思维跨越文化的一般价值所做的努力而深感欣慰。杰克逊教授期待与参会专家学者分享系统思维的未来展望,共同探讨东西方系统思维融合的新路径。
陈凡教授强调此次会议是“顺天时、借地利、聚人和”的重要会议,他希望本届专委会以特色寻求地位,以研究体现水平,以开放促进发展,立足本土化,面向国际化,逐渐实现复杂性和系统科学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中国化。
23日上午,由英国赫尔大学迈克尔·C·杰克逊教授,北京大学周程教授,依次作大会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复杂性与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劲扬主持大会报告。
杰克逊教授以Critical System Think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ity(批判性系统思维与复杂性管理)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复杂性的核心本质,包括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等多个维度。他从多个角度审视复杂性,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批判性系统思维作为应对“一般复杂性”的有效途径。杰克逊教授还详细阐释了包括机械论视角、关系论视角在内的多种“系统性视角”,并针对这些视角所衍生的问题提出了精准的干预策略,强调了迈向系统思维世界的。
大会发言后,杰克逊教授还向范冬萍教授赠送了他的新作Critical System Thinking:A Practitioner’s Guide。
周程教授则将目光聚焦于“脑机接口研究面临的方法论难题”。他首先对脑机接口进行了全面概述,强调这一领域横跨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显著特性。随后,周程教授详细分析脑机接口的分类、信号采集方式及其研发进展,并特别针对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复杂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如:大脑形态的精确界定、意识的本质理解、认知机理与适用方法以及个体间脑结构的差异性等。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与创新发展”进行圆桌论坛。山西大学原副校长高策教授、东北大学陈凡教授、太原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李忱教授、成都市社科联主席李后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等作为会议嘉宾参加论坛,论坛由范冬萍教授主持。在论坛上,各位嘉宾围绕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创新发展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探讨。嘉宾们一致认为,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应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学科在更高层次上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深刻指出了思维与方法在学科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强调要不断创新思维、优化方法,以更好地引领和推动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繁荣发展。
23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邬焜教授,英国赫尔大学朱志昌教授分别作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主持。
邬焜教授以“哲学的自由本性和中国信息哲学对哲学的根本变革”为主题,深入阐述哲学作为人类追求普遍理性的活动所具有的自由性与普遍解释力,同时对人类存在的受限性与自由意志进行深度探讨。邬焜教授认为,信息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一种元哲学。
英国赫尔大学朱志昌教授则围绕The Future of Systems Thinking(系统思维的未来)展开论述,详细讲述系统运动中“科学统一”概念的全新发展态势,指出一般系统论“同构性”概念存在的难题,并深入解读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观点、卢曼的社会差异理论方法、博尔丁的复杂性等级概念以及王东岳的万物演化递弱代偿原理等。
随后,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郦全民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李建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小萌副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范冬萍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发言,华南理工大学齐磊磊教授主持。
王大洲教授以“工程复杂性与生态思维”为题,指明工程活动中系统思维与生态思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郦全民教授在“生成模型的复杂性和可解释性”报告中,概述了人工智能(AI)的特性与发展现状,强调生成模型在解决复杂性问题中的优势。李建军教授作了题为“农业和食品体系的复杂性特征及其政策意义”的报告。李小萌副研究员作了题为“探索人口流动与城市演化背后的自然规律”的报告。范冬萍教授在“理论性系统思维及其研究模式探索”为主题报告中,探讨了“理论性系统思维”和“应用性系统思维”。范冬萍教授介绍了理论性系统思维的研究模式、理论来源、构建内容,还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
24日上午,会议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603室举行。华南师范大学肖显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劲杨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齐磊磊教授依次作主题报告发言,中国农业大学李建军教授主持会议。
肖显静教授以“帕滕生态网络‘环境子’分析理论整体论内涵研究”为主题作主题报告,肖显静教授从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帕滕生态网络‘环境子’的思想内涵和功能体现。刘劲杨教授则从“系统层级观的范式转向”出发,讨论了层级观的科学和哲学建构过程以及面临的困难,强调了层级观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齐磊磊教授在以“AI生成科学理论中的瓶颈问题与系统思维的应对之道”为主题的报告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科研中的优势和局限。
随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叶立国教授,北京服装学院孙烨副教授,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涂明君教授分别作主题报告发言,叶立国教授主持会议。
叶立国教授就“复杂系统研究中的‘地方性’逻辑及其方法变革”为主题,集中阐述了复杂系统研究中多个关键议题,强调了复杂系统研究的特殊性。孙烨副教授以“人工智能知识生成的复杂性方法论-以大模型为例”为报告主题,从模型的规模与深度两个维度出发,阐述了大模型的新特征。涂明君教授在“互补系统方法论审度”主题报告中,讨论了如何在社会治理和国际交往中运用系统思维。
24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刘益宇教授、胡志刚教授,湘潭大学魏继才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王振嵩副教授依次作主题报告发言,哈尔滨工业大学刘程岩副教授主次会议。
刘益宇教授以“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研究方法的反思与新探”为主题,聚焦于社会生态韧性和复杂系统的关键问题。胡志刚教授以“系统思维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向——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分析”为主题,深入讨论了系统思维方法和实用主义/实践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魏继才教授以“虚拟战争中实践与时空特点反思”为主题进行主题报告,阐述了了虚拟战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王振嵩副教授就“一种关于涌现的逻辑学”展开报告。
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博士生和硕士生论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思想的平台。
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分支机构组织,于2001年由系统科学哲学、熵与交叉学科和自组织哲学等专业委员会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合并成立。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学术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已是第十三届。本次会议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学术交流精神,促进国内学术同仁坐而论道,也接轨于国际复杂性与系统科学哲学学界与研究前沿。
文:韩滨宇